当前位置 >> 新闻资讯 >> 业内观点 >>

到底是谁策划炮制了"断供潮"?

[ http://www.hafcw.org 来源:新华网 2008-06-26 10:53:10 评论条]

6月底,两篇关于深圳银行断供的网络文章,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一时之间关于深圳“断供潮”、“千亿房贷高危”成了新的流行语。(7月30日《新京报》)

在房价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在深圳或许确实存在“断供”的可能。但是,为什么简单的“断供”会迅速成为一股“断供潮”呢?到底是谁精心策划、炮制了这起耸人听闻的“断供传闻”?

首先,缘于“炒房客”的最后疯狂。“炒房客”既是一个投机者,也是一个疯狂者。他们不仅大肆囤房炒房,而且还与银行、开发商、房产中介等勾结在一起,制造假象,哄抬房价,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面对暴跌的楼市和日益缩水的资产,这些“炒房客”实施了最后的疯狂——断供。企图将断供当作救命稻草,以寻求最后的一丝生机。

其次,离不开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按照银行目前的管理办法和责任追究,每一笔贷款都与银行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如经营业绩、收入等。如果“炒房客”真的断供,那么,相关工作人员,不仅会在经济上受损,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压力可想而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必将会积极配合“炒房客”的行动,甚至帮着鼓吹断供的影响和危害,以要挟有关部门松动银根、“解放”“炒房客”,从而达到“解放”自己的目的。

再次,离不开开发商的顺水推舟。在紧缩的信贷政策下,开发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这是公认的事实。如何渡过眼前的难关,开发商一边呼吁政府“救市”,一边寻找市场同盟。“炒房客”以断供的方式“自救”,对开发商来说自然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于是,双方心领神会、一唱一和,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断供潮”。

最后,与某些“御用文人”的精心策划密不可分。深圳“断供潮”的出现,或与少数“御用文人”的炒作分不开。这些“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御用文人”,多年来,一直站在开发商、“炒房客”一边,为他们摇旗呐喊、吹拉弹唱,成为开发商、“炒房客”的“吹鼓手”。所以,一旦楼市“断供”出笼,这些“御用文人”就立即跟风炒作,极力夸大断供的严重性和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危险性。没有他们的热炒,楼市“断供潮”难以形成。

事实证明,“断供潮”只是一个楼市的“阴谋”,它提醒有关部门,在楼市调控日益艰难的当下,务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将楼市调控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路径三:机构资金深度介入中国楼市

日前,由德国LTK设计事务所、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上海五合智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六大机构共同组成的合资跨国机构——洲联集团正式亮相。此次重组被业界认为,尽管中国楼市正处于调整期,但境外投资机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介入却越来越深。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物业收购热潮之后,外资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开发和设计等相关领域。    

从投资对象上来看,自2003年以来,国际资本以机构投资者进入为主,投资领域逐步从住宅物业转向商业、工业等非住宅物业,选择投资的重点分别为甲级办公楼、优质服务型公寓、五星级酒店、高档商用物业和工业地产项目以及产权分散的住宅物业。从经营领域上来看,外资逐步从房地产开发领域延伸到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租赁经营和金融投资等业务。

早期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的直接投资业务,而近年来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已经全面进入房地产设计、开发、经营、中介服务和投融资等各个环节,甚至更偏好于整体收购,适时进行租赁经营或套现。从投资地域上来看,外资逐步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逐渐向南京、武汉、哈尔滨等二线城市扩展。随着一线城市优质商业物业资源的下降,大量外资逐渐开始向二级城市渗透。    

三种因素吸引外资“淘金”国内地产市场

权威机构统计,2008年一季度,上海地区房地产企业获得的外资投资金额最多,达到4.4亿美元。而“2008年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资房地产企业名单”显示,截至5月30日,400余家获批备案企业中,常州、成都、重庆、大连、无锡等城市成为获批企业集中所在城市。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外资占中国房地产总投资比例高达10%。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高达650亿元,增长64.8%,整体高出其他渠道资金增长26.2%,显示去年在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有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楼市。    

业内人士分析,外资深度进入我国房地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看中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前景。我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被公认为世界经济两大引擎,尤其是东部大城市中心区域优质物业具有长期增值潜力,被外资普遍看好。

其次是自7月1日起商务部正式把外商投资房产的备案权下放至地方,此项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审批的进度,并将引来更多海外资金流入。    

第三是国内开发商受到抑制,地价进入低谷,为外资进入让出了空间。国内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的限制而减少了开发速度,“拿地”很谨慎,地价比去年大幅降低。去年以来银行提高了房地产企业贷款的自有资金比例,审批极为严格,同时,土地供应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也有压缩供给量的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外资进入中国楼市有积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有必要严密监控在房地产业活动的外资流向,如关注外资对某个城市、某种物业类型的集中投资行为,分析这种行为与该地区经济承受能力之间是否匹配,以便提前做好预警,防范外资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的风险,避免外资对房地产市场的恶意炒作。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报告错误]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 ]
相关文章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