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商铺写字楼 >> 热门讨论 >>

挑战零售业不景气:降低成本 倾听顾客

[ http://www.hafcw.org 来源:网易家居 2008-05-03 23:46:46 评论条]

经济景气变差,零售业首当其冲,毕竟消费者若长期看紧荷包,连锁零售商很难撑得下去。不过,零售业者自有其生存之道,纷纷采取组织瘦身、降低薪资、调整存货、减少开店甚至干脆关闭部分门市等方法,力图度过难关。

未来几个月是关键时刻。美国正面临自1991年衰退以来最差的景气,零售业将遭遇严峻挑战。不过消费者总是得采购,零售店能否比对手更能吸引顾客上门,就显得格外重要。

顾问业者Kurt Salmon合伙公司研究零售策略的赖礼说:“我察觉客户开始更注重促销,也更常检讨促销策略。”

各店的策略不同,成功的机率也有别,多少得视业者原本在市场上的定位而定。如果这家店以家具与住宅修缮为主,业绩可能大受打击;专卖高价或低价小装饰品的专门店日子会更不好过。例如Sharper Image与Lilian Vernon,不久前双双声请破产保护。

服饰专门店也在苦苦挣扎。虽然儿童与职业妇女的服装需求还在,但销售已下滑,显示消费者买衣服前会再三考虑。

百货业者都很脆弱,因为八成的产品是衣服,家居用品占两成。德意志银行分析师杜瑞尔说:“服装销售过去几年都很强,顾客的衣柜理塞满衣服,加上时尚界没有惊人之作,崇拜时尚的雅痞也没有非买不可的冲动。”

面临景气不振,常见的做法包括:

存货调整。最新款热销产品不要进太少,进货后要尽快展示。赖礼说,许多店都加强与海外供货商的联系,以便加速设计定案,缩短开发时间。

降价。即使是不愿全面降价的业者,也开始投入折扣战。沃尔玛去年秋冬及年底购物季靠着大打折扣,缔造傲人的业绩。

增加消费者互动。若等到季末才知道哪种风格最受欢迎,就太晚了。赖礼说,许多业者都加强消费者研究,并利用网站收集实时意见回馈。

或许是运气、或许是独具慧眼,部分业者表现不俗,即使景气差销售依旧傲视同业。主打超低价的沃尔玛与T.J. Maxx,与专攻顶级客层富人市场的业者是赢家,中间路线则相较失色。

不过中间价位的市场机会还是存在。如果消费者为节省开销,改到沃尔玛采购,那平常去布鲁明黛百货的消费者也可能退而求其次,到Kohl's采购。经济拮据似乎让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大减。

美国四大零售品牌也纷纷祭出抗不景气策略。

美国最大百货业者梅西百货原本计划逐步减少折扣与促销,但现在看来,折扣和促销正是抵抗不景气的特效药。

梅西2006年曾说,将逐渐消除消费者对三不五时就打折的依赖心理,改为“每日一物”式的特卖,因此去年促销次数比前年少。但梅西执行长龙葛岚(Terry Lundgren)说:“我们还是相信原本的策略是对的,但时机未必刚好。”梅西会等消费者重新拥抱购物时,再实施上述策略,目前则维持促销的次数与规模。

麻州的蓝登小姐说,她到处都见到促销,“尤其是梅西百货,每到周末就大甩卖,狂打广告,到处发省钱护照。”

梅西2月初宣布将裁减总部的2,300个管理职,另外新增250名各地人手,这样每年可节省1亿美元。发言人史拉祖斯基说,该计划着重在下放决策,“在市况可能陷入衰退时实施,可带来效益。”梅西百货还宣布将关闭九家店。

Neiman Marcus则表示,不景气对高阶客层的影响比较不明显,但销售还是难免下滑,因为有钱人即使不会改变惯用的品牌,但仍可能减少购买量。

Neiman发言人瑞得表示,会维持高水平客服与高档的产品,唯一会调整的是存货量。

住在亚特兰大的史狄尔曼说,她还是会买设计师品牌,但为了省钱,原本上Whole Foods采购的食品会改到沃尔玛买。

J.C. Penny原本规划史上野心最大的五年展店计划,但如今面临消费支出持续下滑,执行长巫尔曼(Mike Ullamn)说,今年新店数将从50家减少为36 家,存货也会配合调整。

定位在高阶折扣商店的目标公司(Target)则决定,除维持风格之外,也必须强打低价策略。

德意志银行的杜瑞尔说,在景气不佳的情况下,目标的定位比沃尔玛脆弱。同样是折扣商店,沃尔玛的成本竞争力与低价诉求较强。

编辑:崔磊

事实证明,这样做让亚细亚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商场的距离。而商战渐酣,人们对“中原商战”的评价也趋于全面、深入:“‘中原商战’的实质是两种体制之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语。

“国营主渠道的五个大商场,是五个戴着脚镣跳舞的巨人。他们只是在有限空间里的歌者舞者,达到目前水平,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卢跃刚《春天里的神话》。

“‘中原商战’是河南人的今天与河南人的昨天打,是河南人的明天与河南人的今天打。”——原亚细亚公关顾问王力语。

“发展商品经济要有商品意识,还要有文化意识,两者同样重要。”——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语。
…………

“巨人”倒下新贵崛起

“中原商战”的黄金期持续了不到10年的时间。1997年3月,王遂舟抱病出走,8月,300多家供货厂家代表围堵亚细亚商场大门,要求清偿货款。这家曾独领商战风骚的商场,终于爆发全面危机,迅速走向没落。早已被“中原商战”拖得精疲力竭的郑州五大商场,彼此之间的联盟、竞争也渐趋淡化,郑州商业竞争的重心开始由二七广场外移。

“我当年毕业选择去亚细亚,主要是冲着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能够唯才是用。”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干部孔培荣,当年曾在北京仟村百货工作过,她对那个“激情年代”依然怀念,“尽管后来亚细亚的严酷现实击碎了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依然无怨无悔”。

按照业内共识,辉煌一时的亚细亚最终走向衰落,是盲目扩张惹的祸。亚细亚集团成立后不久,便提出打造“中国零售连锁帝国”的宏伟目标,先后在省内的南阳、安阳、濮阳、漯河、开封、许昌等城市开设了6家亚细亚商厦,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开设了9家仟村百货。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战线拉得长,经营管理和人才输出就跟不上,几乎所有的连锁分店开业之初便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超过百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月亏损上千万元。至2001年9月亚细亚宣告破产时,对外债务总额达15.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13%。在短短的几年内,亚细亚以4000万元的自有资本进行了一场投资将近20亿元的疯狂扩张,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放在谁身上也承受不起。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百货行业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亚细亚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崛起并不特别出人意料,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场已呈现饱和状态,而层出不穷的专卖店、连锁店等新业态又对其造成日益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亚细亚等商场没有及时对自身经营业态进行调整。

阎铁成将其中原因归纳得更为具体:一是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内零售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利润越来越薄;二是当时市内各大商场都忙于扩张盖楼,而没有像外地许多商业企业那样争相改制上市,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不说,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三是政府关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面临无路可走的尴尬。

这,也许是“中原商战”的时代悲剧。而就个人而言,大权独揽、头脑膨胀、任人唯亲、疏于管理、失去监督,没有及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王遂舟在事业高峰期“所犯下的致命错误”。相较于其他商场四平八稳的国有管理体制而言,王遂舟和亚细亚,从一开始就滑入了“高风险”的漩涡。

从1998年开始,郑州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庸的商业竞争时期,“二七商圈”鲜有震动全国的事件发生。而随着亚细亚商标的拍卖、楼层的出租,随着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商场的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中原商战”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MBA课堂上的典型案例。

请继续关注“改革开放30年:那些人,那些事”之十一,我们将向您讲述我国国有企业的首位“洋厂长”、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领导武汉柴油机厂改革创新的故事。

记者手记 “中原商战”的遗产

采访“中原商战”,其实是在打捞国人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商品日渐丰富,国人消费意识的觉醒,他们由衷地热捧亚细亚,是它引发了“中原商战”。在这场商战中,中国的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化服务和文化创新,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是“上帝”。

“中原商战”为中国的商业流通乃至各个竞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时至今日,郑州商界(商场、酒店、餐饮、物流乃至金融等领域)在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不逊于沿海发达城市,有的甚至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这都与“中原商战”及其绵延不息的精神传承有关。

相关报道:郑州亚细亚10年沉浮梦

10多年前,由它发起的中原商战,促使无数国人消费意识的觉醒,创造了中国商业领域的N个第一,为中国现代商业奠基“别走得太快,请等一等灵魂” 。2007年,一本名为《等等灵魂》的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些河南人读到它,会情不自禁联想起10余年前名震全国的“中原商战”。

郑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阎铁成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3月上旬,这位“中原商战”的曾经见证者满腹感慨地对记者说:“中原商战,那是一个产生商业英雄的时代,它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垄断,更以其本色而不失悲壮的“演出”,为中国现代商业的发展奠基。”

而今,这一切似乎成了遥远的绝响。站在郑州二七塔上俯瞰,亚细亚商场、华联商厦、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参与“中原商战”的“六朵金花”,已成没落贵族……大河报记者周健

亚细亚创造中国商业多个第一

郑州二七广场,一方承载着革命历史与商业传统的方寸之地,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一直是华联、西城、人民、德化等四家大型国有商场的天下,彼此各守“一亩三分地”,相安无事。

但一切在1989年5月6日改变。是日,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亚细亚商场在经过几十万元广告(相当于当时郑州其他商场全年广告费之和)的狂轰滥炸后,闪亮登场。开业当天,郑州市万人空巷,顾客如潮而至。商场保卫人员为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只能分期分批往里放人。到下午6点营业大厅被迫提前关闭时,柜台上竟有90%以上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每个人都像疯了一样,狂热、激动。”郑州市民胡军凯年轻时走南闯北,回忆起当年情形,他依然满脸激动,“在亚细亚开业之前,我无法相信逛商场还可以是那个样子。”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在央视的黄金时间,一句甜美的广告词之后,“亚细亚少女”向观众顾盼神飞,其背后,冉冉升起的是亚细亚商场场徽中那轮光芒四射的“野太阳”。

作为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亚细亚商场以灵活的机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公关营销术,连续在中国商业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第一个设立商场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升国旗;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而有关数据显示,亚细亚商场开业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百货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趋势,当年达4.71亿元。

亚细亚成了河南最富魅力的地方。几年间,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员工蜂拥而来。一家媒体评论道:恐怕没有一家大的新闻单位不在评说“亚细亚”,也没有一家够档次的国内商场不在琢磨“亚细亚现象”。天津的一名小学生曾给亚细亚来信,说老师让他们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结果班上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写到:自己的理想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

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6集电视专题片《商战》,“亚细亚现象”举国关注。

“特洛伊商战”之谜

1993年底,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慕名来到郑州,求解“中原商战”之谜:“在我的印象中,这场‘特洛伊战争’,似乎不应发生在河南这个商品经济落后的内陆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他把目光盯在了王遂舟等人身上。

王遂舟是军人出身。1988年的一天,时任商城大厦副总经理的王,毛遂自荐成为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当时的亚细亚“市场萧条,消费空前低落,零售业遭受空前打击”,“商场造价4255万,绝大部分是河南省建行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国有商业主渠道大军压境”。没有多少人对他看好。

但王认为亚细亚的劣势恰恰是它的优势:没有国有“管家”,产权关系简单;13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没有旧体制下的陈规陋习。“那时候,我们彻底贯彻了市场观念、‘顾客至上’观念和公关广告观念,构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这些都和其他国营商业企业的大锅饭体制、僵化的经营方式不同。”曾长期担任王遂舟秘书的陈琳翰介绍。

1989年9月1日,新建成的商城大厦试营业第一天,已开张半年的亚细亚就有针对性地发动了进攻:商城大厦低调地开门纳客,不料想正对门的亚细亚又是时装表演,又是奏乐放炮,涌进去的人摩肩接踵,风头盖过了商城。到了第二年9月1日,同样是华联商厦开业,斜对面的亚细亚挂出条幅:“热烈祝贺华联商厦隆重开业”。而且,由王遂舟亲自带队,亚细亚人将一块致贺匾额送到了华联商厦大厅。

亚细亚的出现打破二七广场的平静。其后,几大商场互派人员暗抄商品底价、互挖人才、竞拼有奖促销,一时之间闹得烽火连天,商战渐次升级。王遂舟立志要做与国际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相抗衡的中国“八佰伴”,要打造“中国零售连锁帝国”,他先后在河南南阳、开封、许昌等城市开设了6家“亚细亚商厦”,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开设了9家“仟村百货”。这让亚细亚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商场的距离。

“中原商战的实质是两种体制之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此评说。

疯狂扩张压垮亚细亚

亚细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1990年前后,郑州商界的五巨头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商业大厦、商城大厦、紫荆山百货大楼,联名成立“郑州市大型国营商业零售业总经理联谊会”,不点名指责亚细亚“在经营中搞不正之风,造成不良影响”;要求各成员单位和供货单位不要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来往”。

亚细亚更大的威胁和隐患还来自外部。有关人士介绍,北京、上海等地亚细亚下属商场都曾遭遇本土员工罢工。“内忧外患”之下,亚细亚渐被推入孤境,“中原商战”也持续不到10年时间。

1997年3月,商战的灵魂人物王遂舟抱病出走。是年8月,300多家供货厂家代表围堵亚细亚商场大门,要求清偿货款,这家曾独领商战风骚的商场,爆发全面危机,并迅速走向没落。此时,早已被“中原商战”拖得精疲力竭的郑州五大商场,也风光不再。

按照业内共识,辉煌一时的亚细亚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落,是盲目扩张惹的祸。亚细亚的战线拉得长,经营管理和人才输出跟不上,几乎所有的连锁分店开业之初便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短短几年内,亚细亚以4千万元的自有资本进行了一场投资将近20亿元的疯狂扩张,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放在谁身上也承受不起。

这也许是“中原商战”的时代悲哀。但不管如何,从1998年开始,一个相对平庸的商业竞争时代在郑州降临了。从此之后,“二七商圈”鲜有震动全国的事件发生,反而,随着亚细亚商标的拍卖、楼层的出租,随着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商场的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和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中原商战”,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并以顽强的姿态,成为中国MBA课堂上的经典案例。大河报记者周健

亚细亚的遗产

采访“中原商战”,其实是在打捞全中国人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商品日渐丰富,无数中国人消费意识觉醒,他们狂热地选择亚细亚,并由衷地热捧亚细亚引发的“中原商战”。在这场商战中,中国的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第一次感知自己是“上帝”。所以,无论今天如何评价“中原商战”在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为过。它是可歌的先驱,也是可泣的先烈。一个时期,它开风气之先,引领全国商业企业竞风骚,后来无法延展辉煌,盖因体制、环境、人事、治理、地域文化、行业变迁等多种因素所致。成功有些偶然,沦落却是必然,无论哪一面,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方法借鉴。

以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的商业流通行业是较早放开,鼓励民资、外资参与竞争的领域。想当年,股份制的亚细亚(自称“四不像的集体制”)敢于和郑州五大国营商场分庭抗礼,并相继跑到北京、上海、成都这些“大爷意识”较浓的大城市,吹皱一池春水,这与其高层多次到国外考察,希图成为中国“八佰伴”的雄心分不开。

以理性的眼光看,假如亚细亚的决策者不那么冒进,有充足的自有扩张资本,加强管理、明晰产权和职责,同时政府在政策法规、竞争环境、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那么,亚细亚及其所代表的“中原商战”,极可能在中国甚至国际的商业竞争平台上走得更远。

应该承认,“中原商战”为中国的商业流通乃至各个竞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理念、文化、人才、服务等等,并使之成为历史传统和文化因子。

到过郑州的商界人士都知道,时至今天,郑州商界在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不逊于沿海发达城市,有的甚至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这都与“中原商战”及其延绵不息的精神传承有关。

编辑:崔磊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报告错误]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 ]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公司简介